教育評議會

發表於「五四」八十一周年紀念日之

香港中六學生的民族情•中國心

問卷調查報告

 

二零零零年五月三日

 

一.  引言

 

教育評議會於一九九九年十月,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辦「建國五十年師生研討會」,研討會主要參與者對象為本地中學六年級學生,報名反應非常踴躍,由於場地座位所限,只能接待約二百名師生出席參與。

 

研討會參與中學約20所,本會於研討會正式開始前,即場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本地中六學生對中國的認識及發展意見,並借此分析本地中六學生的民族情懷,國家意識。

 

二.  問卷數據

 

研討會出席師生210人,收回問卷196份,回收率93%,其中收回教師問卷11份,學生問卷185份。由於教師問卷所佔比例極少,因此,問卷數據主要反映學生的意見。

 

在基本數據方面,問卷填答者85%在香港出生,13%在中國大陸出生。78%於高中或/及預科有修讀中國歷史科,20%沒有修讀。63%曾前往或於深圳生活。

 

37%不同意個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充份的認識,26%同意有充份的認識,37%無意見。

 

38%不同意建國以來,國家的成就多於失誤,28%同意成就多於失誤,35%無意見。

 

30%不同意覺得我是中國人多於我是香港人,40%同意我是香港人多於我是中國人,30%無意見。

 

11%不同意以身為中國人感到光榮,49%同意以身為中國人感到光榮,41%無意見。

 

6%即使有機會,也不願意為國家作出貢獻,60%同意如有機會,願意為國家作出貢獻,34%無意見。

 

以出生地點分類,在中國出生者,65%願意為國家作出貢獻,8%即使有機會也不願意,27%無意見;在香港出生者59%願意為國家作出貢獻,7%不願意,34%無意見。

 

在中國出生者,12%不以身為中國人而光榮,77%感到光榮,4%無意見;在香港出生者,7%不感到光榮,45%感到光榮,45%無意見。

 

在中國出生者,23%認同是香港人多於中國人,65%認同是中國人多於香港人,12%無意見;在香港出生者,30%認同是香港人多於中國人,36%認同是中國人多於香港人,39%無意見。

 

在中國出生者,54%不認同建國以來,國家的成就多於失誤,34%認同成就多於失誤,12%無意見;在香港出生者,36%不認同成就多於失誤,26%認同成就多於失誤,39%無意見。

 

在中國出生者,自認對中國的發展有充份的認識者佔31%,不同意者佔29%46%無意見;在香港出生者,39%不以為充份認識中國的發展,24%自認充份認識,37%無意見。

 

三.  分析

 

整體而言,本地曾於高中或/及預科修讀中國歷史科的學生,較多仍感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未有充分的認識,其中內地出生的學生相比本地出生的學生,認為有足夠認識的又佔較多(31%24%)

 

學生較多不認同建國以來,國家的成就多於失誤,其中香港出生的學生意見較不鮮明,在內地出生的學生的否定態度較明顯(36%54%)

 

雖然兩地出生者皆較多認同身為中國人多於香港人(40%),但本地出生的學生數據反映意向不鮮明,身份認同含糊;內地出生的學生,自認中國人多於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較明確(36%65%)

雖然學生對國家的成就持批判態度者佔較多數(38%),但學生以身為中國人而感到光榮的比例頗高(49%),其中又以內地出生者比香港出生者的自豪感又較明顯(77%45%)。這點或與學生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文化成就有較多關係。

 

學生雖然感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進一步認識的需要,亦對建國以來的失誤印象較深,但如果有機會,學生還是較多願意為國家作出貢獻(6%),在這方面,香港出生者並不比中國出生者有明顥差別(59%65%),此點應與學生較多以身為中國人感到光榮有關。

 

在為國家作出貢獻方面,最多表達以身為中國人,應對國家所貢獻,貢獻範圍包括教育、盡個人本份、經濟發展、扶貧、國家民族強大、科技等。個別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持批判態度,貢獻對象明確指明是民生或人民,而非國家。

 

在建國以來的最大成就方面,最多表達項目為香港回歸、一國兩制、改革開放、成立經濟特區、新中國成立、三峽工程、 航天科技、發射長征大箭、軍事發展、外交成就等。絕少論及民生及文化方面的成就。

 

至於建國以來的最大失誤,則表達最多者為文化大革命、六四事件、三面紅旗、貪污腐化、鳴放反右、台灣及西藏問題、禁制民主發展/鎮壓異見人士、一黨專政、釣魚台處理等。亦有少部分反映教育、水災、民生、香港回歸等問題。

 

在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方面,填答較多為教育普及、人口過多、糧食不足、經濟建設、貧富縣殊、台灣/兩岸統一、貪污、民主化等,亦有少部分論及環保、水災、人權等。

 

四.  建議

 

對於培養本地學生的民族情與中國心,我們有以下的建議:

1.     在現有的中小學課程發展方面,須增加學生認識當代中國的課程內容。

2.     在認識當代中國的課程方面,應提供較多機會或鼓勵較多學生到中國大陸進行考察、交流,加深體會及較全面地認識建國以來的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

3.     課程發展及教學工作者須珍惜學生學習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機會,以保留培養學生民族情感的機會,維持以至增強學生以身為中國人而感到光榮的自豪感。

 

 

五.  結語

 

本問卷的學生樣本雖然未夠全面,但對於教育工作者,包括課程發展者及教師,皆有啟發的意義。

 

由於香港地位的特殊性,本地出生學生的身份認同較諸內地出生的學生,相對而言,比較複雜。因此,本地學生有較適切需要增加對中國文化、歷史、政治、社會認識的需要。

 

香港雖然已經回歸中國,但由於過去兩地的阻隔,教育當局及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提供較多機會給學生認識當代及現在中國大陸的情況與發展。

 

學生對於當代中國政府失誤多於成就,表現較強的批判態度,但卻明顯以身為中國人而感到光榮,並願意為國家作出貢獻,民族感情較一般印象者為高,而其中本地出生者的意向並不明顯低於內地出生者,這應與中國文化傳統的深厚,以及與中小學在中國歷史、文化相關的課程與教學的成果有所關連,實在值得我們加以深思。

 

 

 

 

 

 

                                                                                          教育評議會

                                                                                        二零零零年五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