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議會

對教育署提供電郵戶口的調查簡報

 

2000629

 

甲.前言

 

教育署於本年初高調宣佈,向每位教師提供一個免費電郵戶口(以下簡稱電戶)服務,同時呼籲教師多利用電子郵件方式與教育署溝通,為了解同工對這些電子服務的意見,促使教署有效落實資訊科技教育政策,教評會於本年五月底進行了一次以中、小學校長、教師為對象的問卷調查,現綜合問卷所得,作出分析及提出改善建議。

 

乙.調查分析 (統計數字見附件一)

 

1.     本會向全港1136間中小學發出問卷,請每校同工填答4份。回應學校總數約為400 (回收率約為35%)。調查共得到1137位教育工作者的回應,其中36% (412) 來自中學,64% (725) 來自小學。其中校長佔26%,副校長佔17.3%,主任佔17.5%,教師佔21%,資訊科技統籌員佔15%,換言之,回應者的代表性頗為廣泛。

 

2.     至於使用教育署聘用的哪一間公司,回應者之中有超過87%能指出名稱,但仍有13.2%表示不清楚。

 

3.     81.6%回應者表示有使用電郵習慣,顯示教師同工使用資訊科技情況頗為普遍。但當中只有15.7%教師以教署提供戶口作個人主要溝通戶口,即只有145人。顯示教署提供的電郵戶口普遍不為同工使用,形成資源浪費。即使在這群使用教署電戶的教師之中,也有57.7%是有使用其他免費電郵戶口的。亦即只有61人是只擁有,且使用教署的電戶。

 

4.     為何回應者中有超過八成不使用教育署的電戶呢?因為大部份教師已有其他電戶 (74.5%),同時認為教署電戶名稱只用學校簡稱及數字,缺乏人性化 (33.7%),亦有同工認為電戶未能與個人其他電戶接通 (29.3%),接收教署電郵速度慢 (29%) 及教署發出太多與自己無關的通告 (21%),費時失事。顯示教署有關設計缺乏「以客為本」的考慮。

 

5.     至於改善建議,大部份教師認為教署電戶需增加其他免費服務,包括增加互聯網接駁 (53.8%) 及網頁寄存 (43.2%)

 

丙.問題癥結

 

1.     教育署強調署方與老師之間可透過電子途徑溝通(該電戶為教署主網頁提供的:[email protected]),但本身卻未能積極地「以身作則」,本會有一個實際個案(見附件二),足以說明此點,有教師分別於427日、430日及529日以電郵方式向教署查詢為何容許教署電戶內出現「垃圾郵件」,而每次的查詢內容相同,但每次都只是收到教署「我們正處理你的查詢,會盡快回覆你。」文字,而從未有實質性的回應,顯示教署只是以一標準式公文對不同查詢作回應,而沒有實質人手去處理電子郵件。一方面是鼓勵教師多用電郵與教署溝通,另一方面在收到電郵後不作處理,充份顯示教署主責官員的敷衍失責,官僚積習極深!

 

2.     教育署標榜「以客為本」的抱負,但在設計電子郵戶一事上卻反其道而行,只重視單向式輸入,忽視雙向式的互動。是次調查發現教師不使用教署電戶的幾個原因,如電郵名稱只以數字顯示,缺乏人性化(註一),教署發出太多與自己無關的通告,費時失事等,都足以說明設計者自以為是,漠視用家的需要。上述流弊過去亦曾有教師指出,可以一直得不到教署的回應,遑論作出任何改善措施,更突顯主責官員的冥頑不靈!

 

3.     教育署在推行電郵戶口計劃時亦沒有「成本效益」的估計。調查顯示有八成教師有使用電郵習慣,但當中只有15.7%是使用教署電戶的。以五萬名中小學教師計算,即有40,800人有使用電郵習慣,而有34,394人是不用教署電戶的。估計全港教師中使用教署電戶的只有6406 (當中有2709人只擁有及使用教署電戶) 。教署投入資源,聘請4間公司支援電戶服務,卻只得到此市場反應,明顯是一種資源浪費。

 

丁.改善建議

 

1.     教育署須貫徹「以客為本」原則,重新檢視整個電戶計劃。首先需改善的是每天查看教育署本身的電郵,認真回應教師的查詢。同時逐一察看教師不使用教署電戶的原因,立即作出回應及改善,例如容許老師以個人選擇之名稱代替數字,作為電戶名稱;把教署通告分類,適切地傳送與「對口」的教育同工等。

 

2.     提供更多教師認為有需要的增值服務,包括與「互聯網接駁」的服務,及網頁寄存服務。

 

3.     盡快終止與該四間公司的合約,把電戶服務融入現存的主流電戶計劃中。因為眾多不使用教署電戶的同工是因為己有其他電戶,例如中大開發的「香港資訊校園」(www.hkcampus.net)涵蓋面甚闊,廣受教師歡迎,使用此電戶的教師人數遠超過使用教署電戶者,教署現時另設電戶服務,實際上是資源重疊,致令效益甚低,倒不如盡快把教育署電戶融入「香港資訊校園」系統當中,更為同工喜聞善用!

 

4.     長遠來說,應徹底檢討現行資訊科技教育政策的推行,重新建立「以客為本」的部門文化,及重視「成本效益」的評估,本會於四月就教署推行的電腦服務支援計劃 (TSS),以及這次就教署提供的電子郵戶服務的批評,目的正是藉具體的事例促使教署進行較深層的組織改革,並期望當局吸收經驗教訓,作出相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