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議會 Education Convergence
就教育署對中一派位學校網諮詢的回應
2000年10月4日
(一) 前言:
教育署分別於本年六月及九月向全港中、小學發出通告,籲請學校就中一派位學校網提出意見及建議,於本月16日前提交學位分配組。本會注意到整個派位機制存在不少問題,必須從速改善。
(二) 問題:
1. 每年七月,教育署公佈中一派位結果,跨區就讀每每成為教育頭條新聞。今年因為龍年效應,情況更為嚴重,有近萬名學生要跨區就讀(即使撇除三千名自願越區者,也有7千人要跨區)。造成這個現象的成因有多項,包括個別地區中一學位不足(如九龍城);教署在計算及分配中學學額時不夠準確等,但尚有一些涉及現有校網劃分問題,其實是可以透過行政手段解決的。
2. 現時中學除可向本區提供中一學位外,還可向教育署申請為其他地區學校提供學位,情況由一至四、五區不等(例子可見附件)。而教育署批准與否,其準則無人知曉。同時,教署亦會要求部份中學必須收取別區學生。於是形成一種奇怪現象:有些中學只收取本區學生,另一些中學卻可收取多至五、六區的學生。一些地區本身學位緊張,卻因為同區有些中學可越區收取學生,佔去原本應提供予本區學生的學位,導致部份校區學校收錄外區學生同時,本區生竟然要派往別區!亦因此教署同時會要求個別中學收取非本區學生,引致不少學生不情願地要長途跋涉往返學校,影響學習生活,這是誰之過呢?
3. 此外,個別地區中一學位足以支援別區(如沙田、將軍澳),但在分派上卻出現不公平情況。某些地區的全部中學獲平均分配越區學生,但也有些地區是只要求新建學校收取大量越區分配學生(如今年馬鞍山某新校中一生絕大部份為越區生,後經上訴而改為本區生越區生各佔半數),其分配準則因區而異,受制於歷史因素與「政治」角力,而非合情合理的安排,殊欠公允!
4. 教育署也必須明瞭所謂越區就讀,學位分配的影響亦有輕重之分,如所派地區與本區距離太遠,必然影響學生學習及課餘生活。因此要盡量安排在鄰近地區就讀。一些地區幅員較廣也應分拆為兩、三地段,以距離遠近作為準則去支援別區(例如沙田區,應以大圍,而非以馬鞍山去支援九龍城區學生)。
(三) 改善建議:
1. 同一校網內的中一學位應優先派與網內小六學生,積極減少越區派位情況。換言之,中學應優先收取本區學生,除非本區學位過剩,則可支援鄰近一、二地區學校。其實隨著教改方案的落實,中一自行分配學額已由5%增至20%(長遠而言是30%),而這些學位是不分地區的,因此更無必要指定越區收生。
2. 假如某區要支援別區時,學位分配政策應一視同仁,無論新舊學校,都要收取同等數額的學生,而不應將責任只推向新校。
3. 盡量安排學生於本區就讀,如本區學位不足,可安排往鄰近地區學校。一些幅員較廣地區可分拆為不同地段,向最接近的學位不足地區提供額外學位,減輕學生越區舟車勞動之苦。
4. 個別課程有特色(如前身為職先的中學,或實中、技中等)或資助模式與主流中學不同(如直資中學)的學校,因並非每區均有設立,可酌情多收取兩、三區學生,以符合不同學生的需求。
5. 有關學位分配政策及措施,不應只向有關學校諮詢意見,更不應在欠缺明確、公平一致的原則下作出決定。換言之,有關政策必須具有透明度,及具備公平、公正、公開的準則。
(四) 總結 :
本會歡迎教育署就中一派位學校網事宜向學界諮詢意見。由於歷史及不同利益因素,學校網劃分及學位分配制度存在不少問題,對中學及升中學生都有負面影響,本會期望教育署能夠徹底檢討和盡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