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議會

對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有關教育部分

的回應與建議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六日

     () 總評

                   1. 增撥資源,實踐重教諾言

                   2. 重視基礎,鞏固高等教育

                   3. 改善質素,提升教師資歷

                   4. 多元互動,開展資訊科技

                   5. 宏觀視野,設定明確指標

 

     () 主要教育措施的回應與建議

                   1. 優質教育與校本管理

                   2. 師資質素與教師地位

                   3. 兩文三語與外籍教師

                   4. 小學全日與中學浮動

                   5. 資訊科技與課程改革

 

      () 結語

                   1. 忽略「弱勢社群」的需要

                   2. 對教師工作量估計錯誤

                   3. 政策明確,惜統籌欠奉

                   4. 政策施行一刀切,追逐表面數字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六日


 

(一)   總評

 

   特區首長董建華在十月八日發表了首份施政報告(下稱報告),當中以「不竭的寶藏」為題,對本港教育文化發展提出多項新政策。就學校教育方面,報告用了約三十段作出闡明,佔報告約六分之一的篇幅,並且承諾在五年內,增加教育的非經常性開支至二百二十二億元,即每年約四十四億元。凡此等等,都反映特區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值得教育界的肯定與支持。

 

   報告具備宏觀的視野與長遠的策略眼光。重申「教育主宰著香港的未來」,提出教育要「兼收中西文化所長,保持多元特色」,達致「立足香港、胸懷祖國、面向世界」的層次。報告回應了不少教育界多年來提出的訴求(如增撥資源、重點改善基礎教育、實施小學全日制、取消中學浮動班等計劃),並說明短期內要檢討及改革的數個重要教育範疇(如學制、課程,教育行政部門與諮詢架構等),加強了報告的前瞻性眼光。

 

   以下是我們認為要重點肯定的幾個方向:

 

1. 增撥資源,實踐重教諾言

香港教育一直存在經費短缺,許多良好的計劃,皆因資源不足而難以開展,特區政府撥款五十億成立優質教育發展基金,增加基礎教育經常開支百分之七點六,大幅增加非經常開支,加上計劃積極實施小學全日制,及增加資訊科技在教育的投資,都有助提昇教育質素。

 

2. 重視基礎,鞏固高等教育

近十年來,政府大力拓展高等教育,其開支躍增至佔教育經費總額三分之一,基礎教育備受忽視,因而產生種種流弊(如中小學教育資源不足,導致質素下降、難以為大專院校提供足夠水平的學生)。報告提出高等教育已進入鞏固期,發展要精益求精,開辦卓越課程,並將注資重點放於基礎教育,是極具戰略意義的教育方向調整。

 

3. 改善質素,提升教師資歷

教育質素的改善,最終要靠教師,而教師的教學效能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報告確定兩年內成立教學專業議會,增加學校文書人手,以減輕教師的文書工作量,提前六年把小學學位教師人數增至百分之三十五,短期內規定新入職教師持有學位及接受師訓,為教師訂定及執行語文基準評核等,均有利改善本港師資水平。

 

4. 多元互動,開展資訊科技

報告採納教育統籌委員會建議,推動全港學校進行校本管理,增加學校行政的自主、管理的問責,以及經費運用的靈活,報告並期望建立多元的私立學校體系,增加高等教育本科生及研究生的非本地學生學額比率,皆有利學校與學校之間,本地與外地的互動交流發展。至於資訊科技教育開展,雄心壯志,打破現有學校電腦教學與應用的框框,引領本港資訊科技教育走向新紀元。

 

5. 宏觀視野,設定明確指標

報告中各項措施包括處理的優先次序,指標明確,體現特區政府的宏觀設計。例如教育行政部門及諮詢架構的檢討,刻不容緩,已經開展,並須在本年年底前完成;各教育階段的銜接,學制與課程在明年檢討,各項改善措施以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十年等為期,要依次完成。施政方針嘗試擺脫過去後過度期政府的因循與短視、空泛而零碎的流弊,讓我們掌握一個較具成效、講求效率的改革方向。

 

 

**********************************

 

(二)   主要教育政策的回應與建議

 

   作為一份施政報告,對新政策或新措施的描述難以細緻概括,其中部分涉及未經廣泛諮詢或深入討論者,能否達至預期目的,並不能單靠良好願望即成,而政府亦應鼓勵關心教育政策發展的專業參與者予以充實及補足。當然,教育行政部門如何推行措施,學校如何落實,更是我們最關心的。以下是我們就報告的相關範疇提出的意見:

 

1.  優質教育與校本管理

 

我們支持政府撥款成立優質教育發展基金,以鼓勵中小學發揮創意、競逐優異和主動革新,我們也同意加強以學校為本位的管理。我們的補充意見:

 

 一九九四年的香港政府,曾成立語文基金,特區政府或會以類似的形式成立優質教育發展基金證詢委員會,以負責優質教育發展基金的管理與運用的政策,擬訂撥款準則與審核撥款,監察運作與檢討成效,以及進行推廣工作等,我們期望特區政府能夠優先評估語文基金的運作與成效,尤其關注總結各個申請項目的檢討與推廣工作,以借鑒確保優質教育發展基金的撥款項目能獲得最大的成效。

 

就優質教育發展基金的申請,由於可能不局限於學校層面,大學、社會團體與教育署皆可申請,我們要求基金的申請,應符合中小學革新的原則,必須有效應用於教與學的層面,避免被挪用為大學的研究項目或政府部門的宣傳活動。

 

ƒ 自一九九一年推行的「學校管理新措施」,參加學校數目並不算踴躍(如撇除中央行政指令而參與的官立學校及大型辦學團體學校,數目寥寥可數),政府部門實應研究其中原因。至於已參與管理新措施的學校,亦成效互異,政府部門及學校管理新措施諮詢委員會有責任進行全面評估與檢討,總結優劣因素,以作為全面推行的預備。

 

對於教學成效低劣、長期表現欠佳學校,教育行政部門應予扶助、處理。教育署現正籌劃的質素保證視學,應以上述學校作為主要目標,以確保全港學校能達至最基本的質素要求。

 

2.  師資質素與教師地位

3.   

 我們同意兩年內成立教學專業議會,議會地位必須為法定組織,成立初期得到政府財政的支持,教師必須成為議會成員始獲執業資格,議會並應擁有較大的專業自主權。

 

我們同意增加學校文書職員數目,以減輕教師的文書工作;但須予學校較大自主權於職員的工作範圍與性質,以體現校本管理的精神。例如在中學須予開設的應是教學助理職位,以支援教師教學的輔助工作(如電腦文書處理,教材設計與製作等)。

 

ƒ 我們贊同政府提早於二零零一年實施小學學位教師職級達百分之三十五的措施,我們亦殷切盼望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與師訓與師資諮詢委員會,能就新入職及現職教師全學位化及全受訓化訂定指標年期。由於小學學位教師職級急速膨脹,我們憂慮本地教資培訓機構能否確保培訓質素,以及現行開設小學學位教師職級架構存在的各項流弊,尚有待改善。

 

4.  兩文三語與外籍教師

 

 當前我們很缺乏的,是本地語文教學的知識研究與經驗實踐累積,現時我們極需要的是發展一套適用而有效的英文教學課程,至於偏重讀文教學的中文課程亦已不合時宜,報告皆未有論及。

 

至於政府計劃未來五年動用十五億元,於中學增聘七百名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英語教師。我們認為政府教育部門應先總體評估自一九八七年以來施行的外籍英語教師計劃的實踐情況與成效,以作為擴充計劃的參考。

我們贊成本地教育發展多元化,也鼓勵為加強學童英語水平而進行的構想。我們認為,學童年紀愈小,接觸有效英語教學的機會愈多,英語水平提高的機會也愈大;加上在小學任教英語的良好師資極缺乏,外籍英語教師計劃不應以中學為限,容許計劃擴展至小學。

 

過去推行的外籍英語教師計劃,教師任教初期最易出現問題;因此,入職輔導至為需要,我們建議應由大學教育學院及學校兩方共同發展適用的入職輔導課程。我們並不贊同政府無要求地向每所學校配置一至兩名外籍英語教師,我們要求學校必須提出申請,擬定計劃如何運用新增人力資源,經政府教育部門批核,以達至學校既可善用人力,亦可達至校本發展的效能。最後,我們憂慮為外籍教師提供額外福利而引致歧視本地教師的後果,政府必須予以正視。

 

ƒ 在引進外籍英語教師的同時,我們建議政府積極考慮引進中國內地學位教師,於本地任教普通話(以至體育與藝術學科)。當然,有關計劃應屬有條件,有限制的試行計劃。

 

對於普通話科納入核心課程,我們相信難於現行中小學科目內予以加插,學校學科繁多,課程必須重新規劃調配,以配合時代的發展需要。

 

5.  小學全日與中學浮動

 

 對於施政報告加快落實小學全日制與取消中五以下中學浮動班的計劃,本會予以支持。

然而全日制必須兼顧質與量,要確保小學全日制的施行目的得到落實,政府教育部門必須總結及推廣成功經驗,探討課程編排,教師調配、課外活動、學生輔導等的計劃與推行;避免全日制只是半日制的盲目延長。

 

我們期望政府具有誠意,探討所有小學推行全日制,以及取消中學預科班級浮動班的年期。對於政府為推行小學全日制及中學取消浮動班,因而增加小學的班均人數,以及擱置削減中學每班學生人數的計劃,我們深表不滿。

 

6.  資訊科技與課程改革

 

 我們並不贊同政府為推行資訊科技教育而缺乏計劃地向中學配置八十二部電腦,及向小學配置四十部電腦。

政府教育部門必須確保學校具備足夠空間容納新增電腦,而不影響正常上課教室數目。過去由於應用電腦而引致的硬件更新、配置及更換軟件、電腦技術支援,以及電腦器材維修管理等等問題,政府教育部門皆無具體計劃方案。向學校強行配置電腦,如果只為了縮窄學生與電腦機的比例,好向市民或外國宣傳,明顯是捨本逐末的行政措施。我們建議學校應透過申請程序,擬寫計劃大網,政府才為學校添置器材,以至加增額外人手,以確保資源善用,以及實踐校本精神。

對於施政報告內提及為三萬名教師,提供資訊科技訓練,要在五年內,促使學校課程至少百分之二十五利用新科技輔助教學,我們期望政府教育部門能夠盡快公佈有關詳情。

 

施政報告提及要增加中國歷史文化的知識,確保數理課程得到應有的重視,並要達致學生均衡發展,各盡所長的目的;但並無任何具體措施予以配合,施政報告承諾會於明年公佈課程改革的計劃,我們建議有關計劃應盡速研究制訂,以促使過去長時間全無規劃協調發展的,以及脫離社會發展的學校課程,能夠獲得全面革新的機會。

 

**********************************

 

(三)        結語

 

        我們在肯定報告的宏圖大計及戰略眼光的同時,也察覺到不足之處,我們希望在此適當時間,特區政府能予以補正:

 

1.  忽略「弱勢社群」的需要:

 

特首提出本港教育「須為市民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也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培育人才」。然而由於種種因素,部份學童所接受的教育過程,需要特殊關顧,或在行為/學習方面,有較大幅度的偏差/落後,這都有賴針對性的「積極歧視」政策予以配合,始能讓他們獲得較平等的競爭機會。報告在追求卓越,舖陳教育的經濟功能同時,沒有正視「弱勢社群」的需要而加以扶助,例如忽視特殊教育的發展,在擱置削減中學每班學生人數計劃時,未有考慮對收取學生能力稍遜學生較多的學校作特殊的處理。尤有甚者,近年學生問題叢生,又缺乏輔導人力資源,業內大力主張推行「一校一社工」、「四校一心理學家」等最基本的政策措施,報告也沒有回應,的確令人遺憾!

 

2. 對教師工作量估計錯誤:

 

學校教育是一門勞力密集的行業,本港中小學教師工作本來就不輕,加上近年社會對學校教育質素要求有增無減,而隨著社會繼續進步與複雜化,教育措施層出不窮,學校功能愈趨多樣化,教師角色愈多元化,教師 ¾¾ 尤其是語文教師的工作量已超過合理負荷。施政報告提出盡快實施小學全日制,小學每班人數將會增加;中學為取消浮動班,將擱置削減每班學生人數的計劃。當社會人士為施政報告教育部分吶喊的同時,我們不禁擔憂教師工作量不減反加。要教學質素普遍提升,並不能單靠施政者的決心,或優質教育發展基金的獎勵,教師需要的是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可以騰出較多時間進行備課、設計教材、輔導學生、研討交流以至專業發展等;因此,有計劃地增加每校教師人手,是改革的基本條件。

 

2.  政策明確,惜統籌欠奉:

 

施政報告為改善教育質素而提出多項改革方案,決心明確,我們憂慮的是教育行政部門缺乏全盤統籌的效能,例子如:

 

 資訊科技教育強調每校配置電腦數目,對於資訊科技教育的意義、目的,電腦教室、提供及應用教學輔助軟件皆未顧及;教師培訓電腦課程的目的、教學目標與內容皆未討論。

 

進展緩慢的「學校改善工程」,加上中學取消浮動班的指標、承諾設置多媒體學習室、語言室、更多的教員室,以及如何加速推行小學全日制,以確保學校獲得適合現代教育發展需要的校舍與設備,報告皆未曾論及,我們相信政府行政部門亦未有統籌方案。

 

4. 政策施行一刀切,追逐表面數字:

 

為所有學校提供大量電腦,為所有中學編配外籍英語教師,以確定年期加速實施小學全日制,取消中學浮動班等,加上學校改善工程與各項政策未曾配合,由於統籌欠奉,配套不足,大量教育資源未得善用,以至出現浪費,實在不足為奇,遑論優質教育發展。事實上,教育的成效最取決於教育參與者的教育理念與態度,報告並未曾解決最關鍵的問題。

 

   教育評議會作為本地教育專業團體,將會就施政報告教育部分的各項措施,成立多個專題小組,較深入地研究及跟進有關措施,推動政策探討,並撰寫具體的方案,呈予特區政府考慮,以落實改善本地教育質素的目標。

 

 

 

 

 

                                          教育評議會執委會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