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議會

回應 特區施政報告教育部份

就加速教師學位化的意見與建議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

() 問題分析

 

1. 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十月八日施政報告中提出要盡快實現本地教師學位化,包括把原定在二零零七年令學位小學教師增加至百分之三十五的目標,提前在二零零一學年實現,與及規定所有新入職教師必須持有學位和受過師資訓練”(報告第83)。教師學位化及全面受訓,能令師資質素提高,對改善本港教育有直接幫助。本會自創會以來À,以至近期發表的「邁向廿一世紀香港學校教育發展前景」文件Á,均大力倡導教師學位化及全面師訓,並曾提出具體建議。

 

2. 要落實本地教師全面學位化及師訓,必須兼顧現實與理想,作出周詳的規劃。由於特區政府期望在二零零一年,即提早六年,達到教統會《五號報告書》建議的小學學位教師教席比例達致35%的目標,就我們所知,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成員對即將展開的發展規劃各有不同意見:

 

(a) 有成員認為只要政府增撥資源予香港教育學院,以增加學位課程數額,便能達成目標。

(b) 但亦有成員擔心現時教院的行政/管理架構和師資仍未臻大學水平,如推行過急,會影響教師質素。

(c) 有成員建議聘請中國內地合資格教師來港任教,但亦有反對意見。

 

3. 上述爭論涉及香港教育需要什麼類型的學位教師,以及本地各間教育學院,包括香港教育學院(以下稱教院)的定位與分工問題,值得我們深究。

 

4. 隨著大學學位的膨脹,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當中投入教師行業者為數不少。加上工商界所能提供的職位沒有相應增加,而移民回流人士則有增無減,因此出現大量持學位人士競逐少數學位/非學位教席的現象。不少持學位人士甘願以文憑教師身份受聘於中小學。同時在教席的競逐中,教院畢業生明顯處於下風,於是出現四分一畢業生至今仍然失業的情況(另外的四分三,有些受聘於官立或資助學校,也有出任私校、補習學校教師,甚至轉業的)。就目前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發展狀況看,上述趨勢在短期內難以逆轉。

 

5. 隨著大批持學位人士晉身教師行業,加上不少在職文憑教師已取得,或將取得大學學位資歷,在實際上教師學位化進度已加快了,只不過在現行教師職級編制上未能配合而已。即是說,現時在職持有學位的教師數目還比編制規定(中學:學位與文憑教師是七比三;小學:學位教席逐年增加,教統會《五號報名書》建議至2007年為35%)為高,假若中小學學位教師實現「同工同酬」的話,相信能吸引更多大學畢業生投入教育行業。

 

6. 另一方面,師訓化的進度則仍緩慢,至今中學仍有超過三成學位教師未受師訓,在小學,近年不少大學畢業生也在未受師訓的情況下執教鞭。

 

7. 在特區政府有意加速中、小學教師學位化及全面師訓的前提下,各大學及師資培訓機構對迅速增加有關課程興緻勃勃,而在職教師及預備入職教師行列人士亦急於接受有關培訓,若監察不足,課程濫竽充數,屆時將可能出現學位教師編制增加了,但教育質素未必獲得相應的改善。

 

8. 此外,多年來,本地任教術科(音樂及體育)與實用科(家政、會計、設計與科技)的教師求過於供,反映香港教育學院的分科課程規劃與教師供應出現失誤。就我們所知,本學年香港教育學院已優先取錄申請入讀體藝實用科的學生,我們認為,入學措施的修訂,可能變相降低有關科目的學生平均入學水平。

  同時,基礎教育中的「兩文三語」雖然備受重視,但英文科教師資歷與培訓不足(非英文主修科教師極多),中英文科教師教學工作量超負荷,普通話科教師具備專業資格者極少,也是需要正視的問題。遺憾的是,施政報告除了承諾於九八年在學校開設超過八百個文書職位(報告第83)。此外,並無提出其他減輕教師(尤其語文教師)工作量的建議。

 

(二) 改善建議

 

1. 明確不同學位教師的分工

中小學的教育對象與課程設計差異頗大,故對老師的要求也有不同。中學較偏重學科教學,而小學較強調綜合教學(老師須掌握兒童學習與成長心理規律,任教兩、三科,個別學科知識有一定要求,但毋須過高)。因此,我們建議:

曾受師訓的大學本科生應為中學教師的主體,而教育學士(B.Ed)學位持有者應為小學教師的主體。

 

2. 明定各間教育學院的功能

本港各教育學院應根據本身特性,培養不同人才。我們建議:

香港教育學院應致力提供以下課程:(a)小學教育學士      (b)體藝及實用科的教育學士        (c)職前及在職的後學位教育文憑。就目前教院條件而言,可先提供(c)項,再逐步增加(a)(b)項課程。

各大學教育學院應重點提供:(a)職前及在職的後學位教育文憑課程      (b)教育碩士及博士課程。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師資與師訓諮詢委員會及各間教育學院,須加強溝通與協調,確保師資培訓能夠配合本地教育發展需要。

 

3. 學位質素保証機制

應設立機制監管各大學及師資培訓機構所設之教師培訓課程的質素,當中語文水平更應有所保証,對於施政報告第87段提及政府會在一九九八至九九年度,為所有教師訂定語文基準,以及規定新入職教師,現職語文教師及其他教師,在指定年期符合語文基準,本會極表同意。同時,由於教學實習的必要,應鼓勵學校聘用全日制大學或教院之全日制畢業生為新入職之教師,至於接受大學資助委員會撥款開辦的兼讀課程,應只資助在職教師就讀。

 

4. 有計劃,有條件地引進內地學位教師

我們不同意亳無節制地引進香港境外(學位)教師,但本港引進外地(學位)教師其實早有先例,至今仍有數十名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參與仍在推行的外籍英語教師計劃,在港任教,施政報告亦計劃在明年增加七百多名以英語為母語的英文教師(報告第86)。我們認為,若反對引進中國內地教師,而肯定輸入海外教師,則有「雙重標準」之嫌!至於採取行業自保策略,盲目抗拒外籍教師,既不利本地社會與教育的多元互動發展,亦無益於教育質素的提高。因此,因應本港教育的需要,有條件、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引進內地教師來港執教,並非絕不可行。我們建議:

在一些本地師資短缺,而亦是內地教師專長的科目上,可引進他們來港任教,例如普通話、體育、音樂等科目。他們必須持有本港認可學位及曾受師訓,入職前接受短期本地師訓,可以短期合約(如兩年)形式及/或半職身份受聘,一方面是工作量減半,使易於適應本地工作環境,另一方面是讓他們有時間接受在職培訓,以了解香港教育與青少年問題,便於融入本港教育體系當中。長遠而言,應以培訓本地人才為本地教育服務,無論引入內地教師或外籍教師,皆應屬短期改善本地教育質素的方案。

 

5. 小學學位教師必須功能化

開設小學學位教師職位所費不菲,並有指定限額,其目的提高小學教育質素。因此,小學學位教師教席應與校內特定職務掛鉤,始能發揮其作用。

我們建議:學位教席必須優先撥予校長、中、英、數科科主任及功能委員會(如教務、訓輔、課外活動)主任,並在專業範疇具有良好表現者,以能帶動小學教育的整體改進。最後,我們認為現行學校教師職級編制長期未被檢討,小學學位教師職級結構亦存在極多問題,特區政府在志切改善本地教育質素的同時,亦應以實惠的方案弘揚師道

 

(三)結語

 

   就教師學位化與全面受訓的推行方法,教資會會於明年初向教統局提交報告(報告第83)。就如何有效加速小學教師學位化,以至中學大量聘用外籍英語教師,特區政府並未進行廣泛諮詢,如何確保教育經費不被錯誤使用,與及最終能收改善教育質素的成效,本會極表關注。我們認為,現時教資會成員組合當中,缺乏中小學前線教育工作者,用家意見無從反映,加上運作的透明度不高,而且就目前所得資料顯示,政府各諮詢架構,對有關問題鑽研未深,考慮尚欠周詳全面。

   因此,我們要求政府在作出決策之前,應廣泛諮詢教育界意見,當中教育專業團體的意見更應受到重視。事實上,教資會若能加入中小學前線教師代表,以有效吸納「用家」意見,在擬訂師資培訓政策方面,將會更切合實際需要。

 

教育評議會 執委會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

 

註: 教育評議會籌委會(1994)

"具大學畢業資歷教師職前培訓與中小學新教師入職導引"

《專業之路 ¾¾ 教育評議會成立文集》(教育評議會),頁10-16

教育評議會(1997)"展望廿一世紀香港教育發前景",《明報月刊》,九七年十月號,頁29-34